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根据教育部、省教育厅工作要求,联系实际、贴近学生,探索党建引领下整体性治理推进高校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,形成共建、共创、共融、共赢的师生整体发展成长共同体。
一、导师队伍入驻,“三进”全面引领
学校、职能部门、院系领导干部带头践行“一线原则”,常态化深入学生社区,近距离接触、了解学生并及时为学生面临的思想、学习、生活等各类问题答疑解惑。思政理论课教师、专业教师、学工队伍组成育人综合体入驻学生社区。建立学院建立健全导师制度。在学生社区全方位、立体式推进导师制,形成全员参与思政教育、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的多方协同育人体系。成立以学院院长为组长的导师团队,下沉公寓,落实辅导员谈心谈话制度,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。
专业教师担任学业导师,依托“与名师对话”“导师午餐会”等导学活动,引导学生科学认识专业、学业,做好学业规划;指导学生有目标地提升职业素养,使学生在价值认知、职业规划等方面获得有效指导。
社区常任导师(分管公寓辅导员)在学生社区有办公场所和住宿空间,学院全体辅导员实行轮班制,与学生同吃同住同生活,做到全员覆盖、全时保障。依托网络空间安全学院“双创双培”人才培养模式,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及职业素质能力,学院教研室坚持专业基础与专技特长、创新与实践相结合,充分利用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环境资源,依托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、“挑战杯”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,创新专业基础课通识教育课程模块。强化学生互联网精神、红客先锋培育,推进红客工作室、net社团下沉学生社区,依托专业导师、行业精英开展专业教育,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、网络专业技能。围绕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人才培养目标,教研室根据学生“掌握+运用知识→动手实践+研究创新”的阶段性特点,将线上线下优质课程进行整合,融合理论教学课堂、实践社区课堂、网络线上课堂形成“基础核心+拓展创新”的课程体系模式,让第一课堂“实”起来,让第二课堂“活”起来,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。
二、学生整体参与,“四自”融合发展
整体性治理强调以公民需求为中心,因此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在推进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综合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社区学生的主体价值作用,以“凝聚青年、服务社区、做好桥梁”为工作导向,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把自我教育、自我服务、自我管理、自我评价的“四自”教育融入学生发展全过程,引导学生自觉承担社区管理工作。
整合社区党团组织、行政班级、学生社团等组织力量,开展寝室文化艺术节、志愿服务、勤工俭学、公寓大扫除等形式多样、内容丰富的实践锻炼项目,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,使学生真正做到以社区为家,增强社区认同感和幸福感,建立学生社区自我治理新机制。(文/ 韩泉 审/z周垚)